熟悉的醫學院大廳,被鮮花和長長白白飄逸的布幡填滿
功在杏林這幾些字,有力地撐住正中央
巨大的莊嚴的靈堂聳立著
今天是大體老師們的慰靈公祭
蔡媽媽說,今年代表致詞的是位九十五高齡的老先生
送老伴進來的他,是這麼說的
後會有期,他是這麼說的... ...
----
原稿作者:黃達河
感謝台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。
我填寫魏慎之個人行誼資料表,第一項說她為人保守、厚道、熱心公益,第六項說她溫文爾雅、待人誠懇,有長者之風,是良師也是益友。第四項說她教育學生儘心儘力,另加一說明『魏慎之、黃達河生平事略』。今簡述此說明重點,並
略加補充。
魏慎之民國六年九月十六日生於北京,祖籍江杭州。黃達河民國五年十二月十日生於廣東澄海縣。兩人於民國二十四年秋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就讀,分別主修物理與化學,至今共歷七十一年,其間曾經歷離亂之苦,亦曾享受工作成就之喜悅。
屆齡退休以前,慎之先後曾在第二女中(今中山女中)及台北工專(今台北科技大學)任教,達河曾任台灣肥料公司總經理,二人合組一平實的公教家庭。這其間,我們盡心教育獨子黃大孚,使他從師大附中進入台大,然後出國進修,在本業上略有成就。
退休之後,二人合作做了三件事:一是行善、一是旅遊另一是寫作。我們積蓄不多,但仍定期捐贈一二慈善團體。我們決定乘體力尚能負荷時,漫遊四海,攜手出國旅遊共二十八次,大陸省親之外,看遍世界名城美景,人間百態。兩人先後翻譯了六本名著,寫了十二篇遊記,其中最難忘的是巴納德醫師所著的Good Life and Good Death(譯作"人生來去")。大都是由達河執筆,由慎之細細校閱,改正譯稿及原稿中許多白字和錯字,並作適當的潤飾,使字義更為明白文句更為順口,譯述和著作是二人密切合作的成績,是值得珍惜的。
魏慎之和黃達河從清華大學同窗至今共歷七十一年;其間值得回憶的往事很多;二人相依為命、患難與共,有甘有苦一言難盡。
多少年來,我們生過許多大小疾病,還住過加護病房,都依靠許多良醫,以仁心仁術給我們最有效的治療,幫助我們活到這大把年紀。我們捐贈大體,既為回報醫師們的救治之恩,也是我們一生最後的貢獻。
魏慎之是我的同學、妻子、老伴。我們相遇、相知、相親、相愛七十一年。2006年九月七日我親自護送她到台大醫學院,就像她曾經護送我進加護病房一樣,我感謝她七十一年來對我的照顧,我永遠愛我的老伴。
再感謝台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,我們指我和我的老伴,我們十三年前就共同作此遺體捐贈決定,我的個人行誼資料已經寫好,我以稱讚老伴的話稱讚自己兩人生平事略完全相同,將來不必另勞親友代寫。
我和諸位醫師後會有期。
謝謝。
-----